旅游资讯 - 关林导游词

 千年关庙,祈福圣地——洛阳关林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游览的这一处风景秀丽的景点就是在海内外关庙中地位独尊的武圣陵寝——关林。它位于洛阳市南七公里,北依隋唐故城,南临龙门石窟,西望熊耳青黛,东傍伊水清流,是武圣关羽的葬首之所,也是我国唯一的“林、庙”合祀关公的古代经典建筑,始建于汉代,重修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占地180亩,现存明清殿宇廊庑150余间。

根据陈寿《三国志·武帝记》“建安二十五年春,(操)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意思是说,建安二十五年春,曹操到洛阳,孙权袭击关羽,并擒杀关羽,将其首级传与曹操。关羽字云长,东汉延熹三年(160年)生于河东解梁常平里(今山西运城常平村),19岁时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并跟随刘备转战南北,为匡复汉室立下汗马功劳。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起襄阳战役,斩庞德,擒于禁,兵震朝野,孙权弃信义背叛孙刘联盟,出兵偷袭荆州,关羽功亏一篑,退走麦城,突围时在当阳西北临沮被孙权部将潘璋、吕蒙虏获杀害,大义归天。孙权恐刘备起兵寻仇,便将关羽首级连夜献给当时在洛阳的曹操,企图嫁祸于他。曹操识破孙权计谋,敬重关公忠义,刻沉香木续为躯,以王侯之礼厚葬关羽于关林。

“英雄有几称夫子,忠义唯公号帝君”。一直以来,关羽以他一生践行的“忠义仁勇”的传统美德和凸显的人格魅力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和百姓的敬仰。历史上先后有16位帝王为关羽谕旨加封,明万历十年关羽被加封为协天大帝,万厉三十三年被加封为“三界伏魔协天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位至人极。民间更是把其尊崇为平安神、保护神和武财神。根据封建礼制,帝王墓称为“陵”,王侯将相墓称为“冢”,百姓墓称为“坟”,只有圣人墓称之为“林”。清顺治五年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帝君”,康熙五年加封洛阳关冢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从而使洛阳关林成为与山东曲阜文圣孔子之墓葬并肩而立的同称为“林”之圣域。

据庙碑记载,关林汉时有庙,距今已有1780余年的历史。现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其布局按帝王宫殿式建筑而建呈“回”字形结构。从大门外的舞楼、大门、仪门、大殿、二殿、三殿、墓冢直至后门为其南北向中轴线,其他建筑的布设皆沿此线左右对称,错落有致。体现我国古建文化的传统特点和“大一统”的思想意识。大家看,兀立于广场南端的舞楼,俗称戏楼,建于乾隆五十六年,是旧时百姓为关老爷献戏的场所。如今每年秋季,洛阳市政府就在这里举行“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届时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的华人、宗亲组织前来朝拜,既满足了他们的祈愿,也沟通了同胞亲情。舞楼建筑别具匠心,曾被日本建筑大师清水正夫称之为“世界古典建筑中的奇葩”。

分立于大门两侧的为洛阳地区现存最大的一对明代汉白玉石狮,雕刻简括,赳赳而踞。八字墙上“忠义仁勇”四字,概括了关羽一生忠君、义友、仁爱、勇武的传统美德。关林大门为五开间三门道硬山式建筑,建于清代乾隆五十六年,门板上排列的81颗金色门钉为帝王礼制,显示了关羽身后崇高的封建地位。门前原有两根旗杆,为信众还愿时所立。

仪门前这对重达三千余斤的铁狮,是明代善男信女敬奉关公的遗物,虽历400余载风风雨雨,依然肃穆含威。五开间三门道的仪门是明代关林的大门,“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是当时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的场所。而门额上的“威扬六合”匾,则是慈禧皇太后的御笔,十分珍贵。“六合”指东、西、南、北、上、下六方,意思是关羽的声威、神勇扬于天地之间。在仪门东西次间与尽间的五花隔墙上,各镶嵌刻石一方。东侧为岳飞画“关圣帝君像”,是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因缅怀关羽的英勇忠义而作。画像上关羽横刀立马,威风凛凛,后世所画的关羽骑马造像多以此为蓝本。西侧的“关帝诗竹”,为关羽亲手所绘。宽54、高120.5厘米。画面上有两杆竹子,一杆枝叶飘飞,宛如狂风袭竹,一杆枝叶低垂,又似骤雨落叶,所以又叫“风雨竹”。这幅竹画的全部竹叶点缀成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围关羽于下坯土山,关羽为保皇嫂安全向曹操提出降汉不降曹等三个条件,曹操重其勇武,给予了很高礼遇。然而关羽义不负心,仍然心系刘备,在得知刘备的下落后便封金挂印与皇嫂离开曹营。临行,绘修竹一幅赠与曹操。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请曹公原谅我未能当面向您辞别,谨以这幅丹青表达谢意。虽然只有几片淡淡的竹叶,但曹公待我的真情不会因时间推移而淡忘。以竹叶寓情,衬托出关公参天大义。所以曹操说:“事君不忘本,义士也”。关帝诗竹既没有多余的笔画,也没有多余的竹叶,是一幅字画双读的传世之物。

连接仪门和启圣殿的石狮甬道为海内外关庙所独有。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清乾隆五十六年增设石狮甬柱。青砖铺地,石板裙边。甬柱顶雕刻大小石狮108尊,百狮百态。大狮正襟而踞,或与幼狮嬉戏,姿态安祥,给人以亲切感;小狮神态各异,有的缘背戏闹,有的争球斗彩,有的腹下搔痒,全然没有庙堂的拘谨,恰如一幅幅其乐融融的合欢存照。石狮圆润生动,毫无石刻的生硬之感,代表了乾隆时期中原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54根甬柱刊刻着捐助者的名字或商号,石柱的四周雕刻四枚铜钱,寓意四方来财之意。其深刻含义就是捐助者希望关老爷庇护自己的商号生意兴隆达三江,财源广进通四海。从中也说明至少在清代初期,关公已被民间尊崇为武财神。甬道两侧各立一攀龙望柱,整石雕成,柱身虬龙盘绕,爪捧火珠,柱顶踞一“望兽”。望柱是上古时期诽谤木的滥觞。古时君王为获得臣民对朝政的建议,就在殿外置一木柱,以记录臣民的谏言,所以称诽谤木。诽谤一词的原意是发表意见,与现在无中生有、造谣惑众之义大相径庭。

明清时期把祭祀关公列入国家祭礼大典,洛阳关林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由朝廷派人专司承祀的庙宇,明代就设有专祀承礼的生员。康熙五十八年,加封关公洛阳后裔五十二代孙关霨为五经博士,世袭承祀林墓,雍正三年加封关公五十八代孙关文榜世袭五经博士,承祀解州关帝庙,雍正十年,加封关公五十二代孙关朝泰为五经博士,世袭承祀当阳关陵庙。

甬通东西两侧分别座落着钟楼和鼓楼,为十字脊歇山重檐高台楼阁式建筑。丹楹绣桷,轮焕灿然。中国的寺庙里,多有钟鼓楼。因为关羽被佛教奉为“伽蓝”神,所以按“晨钟暮鼓”配置。如今,暮鼓已不存,只有明朝太监胡滨捐铸的晨钟还悬挂在钟楼上。钟楼西壁镶嵌着清代“关圣帝君警世文”,作者李显基模拟关公之口,对社会上不忠之人、不孝之子进行了善意地规劝和警告。焚香炉位于甬道两旁,东西各一。明代,关林每年要举行春秋祭,清代改为正月十三、五月十三、九月十三一年三祭,礼三跪九叩,乐六奏,舞八俏,祭品使用太牢,祭祀在月台之上拜殿之下进行,隆重而热烈。为了防止庙宇着火,保证殿堂安全,就在月台下建焚香炉两座,可见古人很早就有防火安全意识。值得一提的是焚帛炉后壁上的大型复合图案砖雕,刻有“福从天降“岁寒三友”、“喜梅登枝”等,这种集多种民俗吉祥图案为一体的大型砖雕,在中原地区甚为鲜见。关林焚帛炉的设置在全国关庙中是仅有的。

洛阳关林的翠柏自古被誉为“洛阳八小景”之一,在大殿前月台两侧就有自然生成的两株奇柏,西为龙首柏,东为凤尾柏。龙首柏因柏树一枯枝向下勾曲,形如龙首而得名。长长的龙头,犀利的双角,大张的龙嘴,还有无数细小枝条形成龙须,龙头和颈部都已枯干无叶,而树身其它部位则枝繁叶茂。站在树下往上看,恰似一条巨龙在绿树丛中俯视人间。凤尾柏树根裸露,成扇面形,环纹极密,似凤凰尾巴。相传民国时期,五教共举关公为第十六任玉皇大帝——玄灵高上帝。因此在台湾及东南亚地区道教中也称其为玄灵高玉帝。每年祭祀关羽的时候,天上的龙,地上的凤便聚集拜殿前,栖于古柏之上共同祭拜,久之,这两株古柏分别生出了龙首和凤尾,形成了“龙凤呈祥”的奇观,自然造化,妙趣天成。如今,人们在龙首、凤尾树下拈香燃帛,倾诉“望子成龙”或“盼女成凤”的祈愿。

    月台之上,前为开敞的拜殿,后为宏阔的大殿,两者相连,浑然一体,巍峨壮观。拜殿为五开间卷棚式建筑,为祭祀关羽时百官僚属谒拜之场所,又称为“启圣殿”。到拜殿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由我国著名的楹联撰写大师,我国现任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书写的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 的楹联。形象地说命了关公逝后,三教同尊,天人共敬的崇高地位。拜殿内还悬挂有乾隆十五年巡幸中州时御书的“声灵于铄”匾和“翌汉表神功龙门并峻,扶纲伸浩气伊水同流”的对联。皇帝御笔保存至今,十分珍贵。清代皇帝对关羽十分推崇,把关羽作为与汉民族情感融合的中介,有这样一则故事:传说天上的神仙望见关公在南天门,问他:“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在瑶池设宴酬三界诸神,你怎么还不动身?”关羽说:“我今天要参加皇太极登基大典,中原将有新的万乘之主一统乾坤。”说明清时期关羽在民间有十分广大的信奉人群,关羽忠君的号召力是满族统治者所不能忽视的。拜殿西壁石刻记载了光绪二十七年九月,慈禧皇太后、光绪皇帝因八国联军侵掠北京,移驾太原,绕道长安,驾幸关林之事。目睹关林旧状,慈禧发帑银2000两,嘱河南知府文悌等修葺关林。关林现在保存如此完整,得益于慈禧光绪的整饬维修之功。在光绪修葺关林石刻边,立有关公过五关斩六将所用的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此刀高3.50米,重82斤。在青龙偃月刀旁有一面鼓,洛阳自古就有“击鼓求福”的风俗。此鼓即为洛阳人白燕飞将关林庙鼓击破后重又捐赠之吉祥之物,白氏以己之名称谓“白来福”。日后十里八乡香客信徒便称其为“来福鼓”。与“青龙偃月刀”相对应的是刻有“关圣帝君之宝”的玉玺。此为洛阳一厂商在关林许愿灵验后还愿时特别进献的。它是由整块玉石雕凿而成,重达三千余斤,为世界关帝玉玺之最。

关林大殿又称正殿,借天沟与拜殿相连,是关林最大、木刻最集中的殿宇,它位于关林中心,充分突出了居中为尊的建筑意图。大殿门上的“气壮嵩高”匾,书体端庄,大气磅礴,为慈禧太后亲题。在大殿门板上分别雕刻“桃园结义”、“水淹七军”、“三顾茅庐”、“单刀赴会”等12幅关公故事,如此多幅反映关羽生平的木雕在其它关庙中甚为少见。大殿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原塑像民国时期被毁,现有塑像五尊,正中为“关圣帝君像”,高6米左右。关公头戴12冕旒,身着龙袍,手持七星笏版,是国内唯一面部贴金的关羽帝王坐像和国内最大的室内座像,同时也是道家尊称的主司士人官禄、佑科举的文衡帝君之像。在坐像右侧有一面令旗,上书“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十四字,为万厉三十三年崇信道教的明神宗朱翊钧为关公敕封的道教和儒教的尊号。在他身侧分别立有王甫、廖化,关平、周仓。在得知关羽的死讯后王甫坠城而死,周仓自刎而亡。把这五尊塑像塑在一起,也为忠义的代表与化身。大殿的东西墙上各绘一幅壁画,均长12.5米,高3米。壁画在主体内容上描绘了关帝率众仙应百姓所求,到各地降妖除魔的神话传说,体现了关帝有求必应和人们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因此,古人一般祈求仕途通达、金榜题名、消灾去难,在此进行。大殿背面是一尊关羽夜读《春秋》的高浮雕,其儒将风范与正面的帝王之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穿过大殿,我们马上就要到关林二殿了。在此我们会看到一块说明牌,讲述了关公作为财神在洛阳地区显灵的传说:道光初年,洛阳潘村村民毛存仁准备到外地做生意,临行到关林上香,祈求关公保佑其贸易成功,并许愿灵验后在关林大门前竖旗杆颂扬。岂料来年果然生意兴隆,天遂人愿。毛存仁便到关林来还愿,于大门前竖旗杆一对,并刻石铭记。如今旗杆已不在,旗墩却保存了下来。时至今日,民间仍保留着商铺开业要到关林拜谒,在神像前焚香祷祝的习俗。

关林二殿,又称财神殿,是关林现存最早的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殿门裙板上浮雕龙凤、牡丹、麒麟等,额坊彩绘八仙及“斩颜良”、“诛文丑”、“杀秦琪”等12幅关羽故事,展示关羽万人无敌的神勇历史。殿门悬有光绪皇帝手书的“光昭日月”匾额。二殿佛龛内塑关羽财神像一尊,关平、周仓肃立左右。两边各立一童子,持算盘者为招财童子,持称者为利市童子。二殿东西墙上的壁画,展现了百姓心目中所熟知并供奉的各路财神。大量吉祥图案的应用,表达了古今民众求吉聚财、希望生活平安、贸易红火的传统观念。财神殿东西两侧的配殿为“五虎殿”和“娘娘殿”,均建于明代,为关林最早的殿宇之一。“五虎殿”供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娘娘殿”供奉关羽夫人胡氏、女儿虎女和儿子关兴。提起这位胡氏,在民间久负盛名,她被人们奉为“百病娘娘”,洛阳百姓祭祀她以求子嗣。

春秋殿为关林最后一座殿宇,也称为寝殿,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殿前两株古柏造型奇特,为旋生柏和结义柏。旋生柏因其干枝螺旋式生长,故有关公在此乘气升天降妖伏魔的神话传说。在明代,关羽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一旦人间有妖魔作祟,信众们便会祈求关公下凡降妖除魔,之后关羽便会乘一团仙气旋转升天,久而久之这团仙气就形成了这株旋生柏。结义柏干分三枝,大小相若,故称“结义柏”。 相传刘备、张飞死后魂归洛阳,与当年誓同生死的金兰兄弟关羽聚首关林。时有黑袍怪栖于石林山,昼伏夜出,无恶不作。玉皇大帝遂封关公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统领四方诸神,刘备、张飞也鼎力相助,捣毁了黑袍怪的巢穴,但因周仓的粗心大意使黑袍怪得以逃脱。为了彻底铲除黑蛇精,确保洛阳一方平安,关公与刘备、张飞三兄弟,多方搜寻,弄清了这个化身“黑袍怪”的妖魔原为一条黑蛇精。端午节时,关公化身民间,让家家户户准备雄黄酒,并为各家用砖、石点化成猪、牛等家畜,用酒浸泡后置于禽畜圈舍。夜深后,黑蛇精摸下山来。当看到一头肉满膘肥的大公猪,便一口将猪吞下。这时,人们举着火把和关公神牌高呼:“三界伏魔大帝在此,黑袍怪哪里逃”, 黑蛇精见状欲腾云而去,但怎么也飞不起来。一是因为雄黄酒劲发作,二是因为那头“大肥猪”是关公点化的重达两千余斤的石头。关公用青龙偃月刀把黑蛇精斩杀在万安山,变成了一道岭,名为黑蛇岭,以记刘、关、张降伏黑蛇精,保一方平安的功德。由于时代推移、语音变化,黑蛇岭也就成了后世的“河石岭”。

降伏了黑蛇精之后刘、关、张也回到民众供奉自己的神庙,履行保一方平安的职责。但由于兄弟三人手足情深,心灵感应,便在关林春秋殿前幻化成一株三枝相若的柏树,象征刘、关、张金兰之盟永世流芳,所以后人便称之为“结义柏”。结义柏与旋生柏相对而生,颇有意趣。

春秋殿前昂刻龙多达45个,横九竖五的排列,体现了关羽在民众心中的“九五之尊”。 门额上方绘有“三英战吕布”、“长沙战黄忠”、“威镇荆州”等关公故事和“东方朔盗桃”、“禹龙锁蛟”等神话传说。殿内的关公塑像身着甲胄,手持书卷,夜读《春秋》,一派儒将风范,试问古今英豪:“谁似将军文复武,战袍不脱夜观书”。 三殿所绘的壁画构思新颖,画面完整,首次采用了连环画的绘画形式,用不同的画面串连起一个完整的关于关公神奇诞生、成长、行侠仗义的神话传说。

三殿后的关冢占地2600平方米,高出地面17米,气势恢弘。关冢前立有两座石坊,前方的为明代钦差太监胡滨所立,上书有“汉寿亭侯墓”五字。“汉寿亭侯”是关羽生前曹操表呈汉献帝为关羽的最高封爵。后面的石坊是清代三韩弟子高镐所立,上书有“中央宛在”四字。“中央”指的是首级,“宛”为依然,“中央宛在”意为关羽的首级依然葬在这里,关羽忠义仁勇的精神仍然长存人们心中。从明清至民国时期,后人在石坊上的题联多达二十余幅,多为颂扬关羽忠义仁勇精神和倾诉景仰心迹之作,真草隶篆书体咸备,文学性和艺术性均属上乘。

顺治五年谥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五年加封洛阳关帝冢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立碑建奉敕碑亭。碑亭八卦攒尖歇山顶上列脊13条,亭盖坡面覆绿色琉璃筒瓦,瓦头雕龙,雄狮、宝瓶、仙人沿脊,这在清代亭式建筑中是少见的。碑亭结构十分复杂,拱昂上下连结,环环相扣,形成了一座密檐式亭盖。整座碑亭无一颗铁钉,均为木榫构结,构筑奇巧,造型典丽,尽显鬼斧神工之妙,虽历经了300余年的风雨仍巍然屹立,充分显示了民间艺术家惊人的创造力。亭内立有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碑,碑阳屡有变化,碑阴刻有康熙五年董笃行撰写的关羽生平事迹及封号建庙等情况。我们看到的这通碑文应是不早于道光八年磨石重刻的碑文:清康熙五年敕封洛阳关帝冢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乾隆三十三年,谥封“灵佑”,庙碑已磨石重刻。嘉庆十八年追封“仁勇”,庙碑再次磨石重刻。道光八年谥封“威显”,则应是此刻我们看到的这通碑文。通过这方敕封碑反映了历代帝王对关羽至高无上的尊奉和对关林崇祀不断的历史,同时也证明了关林在海内外数千座关庙中的领袖庙宇地位。

冢前的石墓门为康熙四十六年所立,额题“钟灵处”。墓门两侧刻有“神游上苑乘仙鹤,骨在天中隐睡龙”的对联,表达了人们对关羽的思念之情。石墓门上留有两个投币用的小孔,左为祈求平安,右为求财。信众们在此拜过关公之后将硬币分别投入孔内,若听到当啷之声,意为心到神知,会得到关公的庇护。

千百年来,关羽忠义仁勇的精神一直被中华民族所推崇,为了更好地宣传关林,宏扬关公精神,传播关公文化,我处自1994年起开始举办“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届时,海内外各界的华人将会云集于此,举行大型的仿古祭祀仪式共同祭拜关公。圣人的浩然正气、百姓的虔诚之心定会让您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愿关林之行留给大家美好的回忆,欢迎大家再次光临关林。


关于我们   服务说明   积分商城   协会工作汇报   协会章程  
洛阳市导游协会 豫ICP备16006145号 版权所有,联系电话:17537940221
请使用IE8.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1366*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站    
友情链接: 洛阳旅行社  |   洛阳导游  |   洛阳旅游  |    洛阳一日游  |    洛阳出境游  |    洛阳牡丹花会  |   

扫一扫,加关注!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具体请咨询客服人员。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86963948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