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 - 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导游词
洛阳市隋唐城遗址植物园解说词
欢迎参观游览隋唐城遗址植物园!
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始建于2005年12月,位于隋唐洛阳城遗址,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200米,占地面积180万平方米,以河南豫西地区地域性植物和隋唐城遗址文化为基础,坚持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是游客和市民群众观光赏花、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目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文明风景旅游区”、“五星级专类公园”、“洛阳市最佳牡丹观赏园”。园内共建有千姿牡丹园、木兰琼花园、野趣水景园、万柳园、绚秋园、岩石园、百草园、海棠园、桂花园、竹园、梅园等17个专类园区,植物种类达2800多个品种,总绿地面积13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17万平方米。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植物园气势雄伟的西大门,城门高17.9米,采用古代城墙遗址和庑殿剪影相结合的手法设计、建设,充分展示出古典建筑凝重平实的造型与现代建筑实用美观的完美结合,是古典与现代建筑艺术结合的典范。
园区道路总面积11.2万平方米,总体格局按照隋唐洛阳城里坊路格局设计建设,成方格网状,通向各个专类园区曲折流畅,既有江南园林园路的多姿风韵,又有北方园林园路弯曲自然、结实耐用。
园区水系源自洛河,通过古洛渠自然引入园内,分列布置在一、二级道路两侧,蜿蜒流畅,通向各个专类园区,既发挥了灌溉功能,又形成了靓丽的风景线,增添了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的灵秀之气,共同营造出流水潺潺、碧波荡漾、水鸟纷飞、野趣盎然,如诗似画的迷人景象。
休闲娱乐广场20多个,分布在千姿牡丹园、百草园、绚秋园、岩石园、木兰琼花园等专类园区,形式各异,造型独特,30多个亭台、廊架,更是古色古香。具有代表性的中心广场占地3000多余平方米,12座亭台、8组廊架,四面围合,突出中心,正所谓“朱红亭台柱、青灰琉璃瓦,廊架呈白色,古香显典雅”。中心广场与分布在各专类园区内的广场、亭台、廊架等共同体现了隋唐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观之,使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入西门走过内广场和拱桥,沿东北方向我们来到了野趣水景园。该园占地面积144亩,主要表现水生植物的生态特点和自然野趣。共种植水生植物105种,乔灌木64种,地被植物14种,主要以睡莲科、千屈菜科、蓼科、水马齿科、水鳖科、眼子菜科、黑三棱科、泽泻科、莎草科、天南星科、香蒲科等水生植物为主,其中荷花100余个品种,睡莲60余个品种。在园子的西部和中部布置荷花和睡莲展示区,夏秋之际,荷花风姿绰约,睡莲楚楚动人,加上各种浮水水生花卉形成水景园的观景重点。园内以一条明渠作为主线,积水成潭,截流成瀑,环水成洲,跨水筑桥,形成了空间开合收放相宜、清新可人的景观。两岸多呈自然式缓坡延伸入水面下,水生植物与岸上盛开的绚丽多彩的草花组合相互衬托对比,呈现出丰富的景观层次和深邃的山野意境。
接下来,在我们左侧的是岩生植物园、右侧是月季园。岩生植物园占地21亩,以展示岩石及岩生植物为主,共收集岩生植物58种。园中山石与微地形相结合,依山叠石,沿坡起伏。岩生植物开花繁茂、色彩艳丽,将其种植在路边岩石的缝隙中以及山坡上,并配以低矮的木本植物以及多年生宿根、球根花卉和一年生草本花卉,做到花中有石,石中有花,花石相夹难分,展示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植物景观。
右侧的月季园,占地35亩,收集月季258个品种。月季素有“花中皇后”之称,我们重点选用了大花型、色彩丰富、花香四溢的品种,在月季园中心区进行展示,辅以色彩艳丽三季有花的丰花月季,形成花坛、花带、花溪等多种不同观赏效果。园内还设置亲水平台、花廊、园亭,配置造型龙柏、七叶树、广玉兰等常绿植物点缀,营造出花团锦簇,自然和谐的园林景观。
继续向东现在我们进入了百草园,本园占地53亩,主要收集药用草本植物共61个品种,如川乌、柴胡、毛茛、贯众、大黄、三七、射干、冬凌草、龙胆草、沙参等,配置杜仲、银杏等乔木以及山茱萸、金银花、接骨木等木本药材,着重展示植物的药用价值。百草园的建设充分考虑了科学普及的作用,园中心采用四个同心的环形花坛,由中心发散而出的道路分割形成的扇形花坛里种植不同的草花品种,并标注植物名称、特性及药用价值,便于游人观赏和学习。
百草园的南部是木兰琼花园,占地30亩。园内以木兰科和忍冬科植物(琼花)为主体树种。运用地形起伏、漏窗等营造出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观。园内的木兰品种达27个,除了常见的白玉兰、紫玉兰、二乔玉兰外,还栽种红荷玉兰、天目木兰、宝华玉兰、阔瓣玉兰、多瓣玉兰等。每年2—3月份园内玉兰陆续开放,红、白、黄、紫,花朵硕大如轮,花期一直延续到4月,景观效果极佳。另有忍冬属9种,荚蒾属13种。忍冬科植物(琼花)又称聚八仙,四、五月间开花,洁白如玉。果实初呈青绿色,果熟时先为红色后转为蓝黑色,观果期为8—10月份,秋果红若珊瑚,为花果兼美的观赏树种。
绚秋园、裸子植物园位于植物园的东北部,共占地106亩。它依临洛阳市时代轴线建设广场,在两侧构造微地形进行植物造景。绚秋园位于时代轴线植物园区的中北部,对时代轴线呈半包围状。主要收集叶、干、果常年或季节性色彩丰富的植物,以槭树科槭树属植物为主。该科植物季相变化明显,为珍贵的观叶树种。园林造景依据起伏的地形,配置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这里有红叶李、紫叶矮樱、红栌、黄栌等彩叶树种及栾树、元宝枫、血皮槭、五裂槭、青榨槭、鸡爪槭、红枫、葛萝槭等秋季观叶植物20余种,还有枝干呈红色的红瑞木、枝干呈金黄色的黄金槐等。
裸子植物是种子植物中较低等的一类,因他的胚珠外没有子房壁包被,种子裸露故称裸子植物。全世界生存的裸子植物约有800种,我们的裸子植物园有6科14属29种,如银杏、水杉、墨西哥落羽杉、冷杉、罗汉松、白皮松、雪松、五针松、马尾松、油松、日本花柏、绒柏、圆柏、铅笔柏、蜀桧、偃柏等。设计上采用大面积疏林草地的手法,中心为视野开阔的大草坪,西边以绚秋园山坡为依托,配置刺槐、火棘、构骨、槭树科植物,创造出壮丽、优美的自然景观。
芳香园位于滴翠湖东北面,占地30亩。东南与桂花园相连,西与丁香园为邻,是集香花、香果或通体皆香的乔、灌、花、草为一体的专类园。园内主要种植芸香科、唇形科、木犀科、瑞香科等芳香型植物,如木瓜、糯米椴、结香、迷迭香、胡枝子、大叶女贞、云杉、香樟、桂花、白鹃梅、丁香等。该园与植物园最大的水面——滴翠湖相邻,在品味阵阵芳香的同时既可临岸观水,还可登高望远。
丁香园位于滴翠湖北面,占地75亩,是观赏丁香的花木专类园。主要种类有白丁香、紫丁香、红丁香、小叶丁香、辽东丁香、暴马丁香等,早、中、晚品种穿插种植,赏花期可达月余之久。丁香夏季开花,花朵纤小而文弱,枝条柔软,花色淡紫、黄绿或白色,外素而内秀,花开之时,清香四溢。丁香花不以单体花朵取胜,无数小花密集成圆锥形花序,汇成一片花海,颇为壮观。丁香有浓郁的芳香,微风吹过,花香袭来,令人陶醉。除丁香外,园内还配置了木樨科雪柳属、白腊树属、连翘属的植物,金黄的连翘是丁香花潮的序曲,满树白花的雪柳又在晚春出来谢幕,一阵微风使滴翠湖岸边的丁香园摇曳生辉,芳香扑鼻。
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滴翠湖。12万平方米的滴翠湖,位于专类园区东南部,采用堆山围湖的方法建成。湖岸假山、奇石围绕、绿荫接岸,环湖道路自然流畅、曲中通幽。遥望湖面,碧波荡漾,小岛、花草、山石、楼房、树林倒映其中,水影摇曳,虚实相映,若隐若现。湖的西南部分布有8个小岛,水面宽窄蜿蜒多变,颇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由湖的南岸向北望去,耸立的假山、奇石、延伸至水面的半岛,加上时代轴线上隔河相望的中原明珠电视塔,构成了更加和谐秀丽的风景。
桂花园位于植物园南部、时代轴线的东侧,是栽培、展示各种桂花的专类园。全世界现有木犀属种属资源32种,中国拥有其中的27种,占世界总数的80%以上。其中桂花是木犀属中最主要的种群,我园收集桂花品种30多个,分属四季桂、银桂、金桂和丹桂4个品种群。这里有花色桔黄的丹桂,花色深黄的金桂,花色偏白的银桂,还有从春末至深秋连续开花数次的四季桂。桂花终年枝叶繁茂,其花幽香而不露,秀丽而不娇,以其独有的芳香受到人们的青睐,古人评桂花为“浓、清、久、远”俱全,清可涤尘,浓能透远。中秋时节,香溢满园,遍地金黄。在冬季,更是树姿飘逸,枝碧叶绿。
万柳园位于滴翠湖的西岸,北接丁香园,西临里坊路林带,南达滴翠湖入水口,占地31亩。该园环湖石玑临流,绿荫接岸,以青翠柳色作为园子的景观基调。沿湖堤岸柳树、碧桃间隔种植,西侧棕榈点缀其间,山坡上种植大叶女贞、雪松等常绿树种,湖边、林下种植景天等地被植物,园路沿途栽种垂柳、金丝柳、红心柳、龙爪柳、翠竹柳、旱柳、银芽柳、馒头柳等特色柳树。园中还片植碧桃、红叶李等观花、观叶树种。烟花三月,轻风摇曳,柳丝飘舞如柳浪翻空,艳桃灼灼,湖波如镜,真是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
梅园以梅花得名,位于植物园南部、中轴线西侧,面积约110亩,是梅花品种系统收集和展示的专类园,现有梅花30多个品种1万余株,按照花型花色分类,有宫粉型、红梅型、玉蝶型、朱砂型、绿萼型和洒金型等。其中宫粉型梅花最为常见,品种最多;玉蝶型别有风韵,绿萼型香味最浓。著名的有素白洁净的玉牒梅,花如翡翠的绿萼,红颜淡妆的宫粉梅,胭脂欲滴的朱砂梅,美若少女的美人梅,枝干盘曲矫若游龙的龙游梅等,还有造型优雅虬枝倒悬,枯树老干的梅桩艺术盆景。有不少百年以上的古梅,配以奇花异卉,古树秀竹,别具幽雅情调。整个梅园以梅饰山,倚山植梅,花径蜿旖,古洛渠边奇石散落有致,古雅的亭台点缀在香海里,窈窕多姿。每年早春,山坡上的群梅傲寒怒放,山翠梅艳,颇为壮观。
竹园。世界上已知竹类植物约80属1000余种,我国约有40属近500种,占世界二分之一。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竹是“岁寒三友”之一,包含了中国传统道德的优秀品质,正所谓“上下有节显忠心,同根共发最仁义,竹竿空心示谦虚,狂风不倒更坚韧”。竹园占地面积90亩,主要引种栽培了刚竹、慈竹、红竹、早园竹、淡竹、斑竹、金镶玉竹、毛竹、雷竹、紫竹、桂竹、苦竹、菲白竹、菲黄竹等34个品种近34.5万株,绿筠万杆、郁郁葱葱。竹园里依山伴水,其间点缀着竹亭、竹栏、叠泉石,竹林间环绕小径曲折通幽,形成了一道“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雨来有清声,风吹有清韵”的优美风景。
海棠园位于植物园西南,占地28亩。全世界共有海棠35种,我国有25种,我园收集海棠品种27个近1.5万株。海棠园种植有西府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等原产中国的海棠,也有引自国外的道格海棠、绚丽海棠、钻石海棠等名优品种。海棠花娇美、枝轻柔、叶繁茂,在我国素有“名花”、“国艳”的美称。有人称赞它为“花中神仙”,有人惊叹它“天下奇艳”。每年三、四月间,海棠万花齐放,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红白相溶、如晓天的明霞。
千姿牡丹园。“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在姹紫嫣红的花卉世界里,牡丹以其娇艳秀丽的风姿、雍容华贵的气质和坚贞不屈的品格,被视为花中珍品,素有“花中之王”、“国色天香”的美誉,深受人们的喜爱。一千多年来,“甲天下”的洛阳牡丹被文人墨客誉为“洛阳花”,使洛阳人引以为豪。1982年,牡丹被正式确定为洛阳市市花。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千姿牡丹园占地400余亩,共种植红、白、黄、绿、粉、紫、蓝、黑、复色等九大色系牡丹1200多个品种,30多万株。整个牡丹园分百花园、九色园、特色园、科技示范园四个独具特色园区。此外,牡丹园内还收集有1100多首赞颂牡丹的诗词、牡丹的传说,以雕塑、匾额、印章、古代书简、名家书法、文化浮雕墙等形式,对牡丹的栽培历史、牡丹品种知识、赞颂牡丹的诗词典故进行了充分展示,是目前全市牡丹品种最多、花色最全、文化氛围最浓的牡丹园。
牡丹百花园 :以种植牡丹品种多、百花齐放为特点。占地104亩,共种植牡丹835个品种8万余株。芍药58个品种,5000余墩。按照牡丹产地,划分为中原牡丹品种群种植区、西北牡丹品种群种植区、江南牡丹品种群种植区、西南牡丹品种群种植区和国外牡丹种植区。
在中原牡丹种植区建造了大型浮雕墙,采用高浮雕的表现形式,雕刻了“花二乔”的传说,该浮雕以写实为主,结合装饰性刻画,众多人物形象生动,姿态优美飘逸,在构图中,注重各部分情节内容的独立性、整篇故事叙述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相传很久以前,在洛阳的邙山一带有一对同胞姐妹,姐姐叫大乔,妹妹叫小乔,两人非常喜欢牡丹,有空就给牡丹松土、施肥、浇水。有一天,突然从北方飞来一条凶猛的大黑龙,在天空盘旋翻动,顿时黑云密布,不见天日,接着下起黑色的雨水,黑水落到牡丹上,牡丹花便枯萎凋零。乡亲们望着枯萎的牡丹惊呆了。牡丹是大家的最爱,是乡亲们生存的依靠,就在一筹莫展之际,西边飘来一朵白云,白云之上一位银须白发的仙翁对百姓说,“要救牡丹,只有杀死黑龙,用它的血滴在牡丹花上,牡丹才能复活”。说完,仙翁便不见了。杀死黑龙谈何容易,乡亲们陷入绝望之中,此时,只听大乔小乔说道,“杀死黑龙的事,就交给我们吧”。黑龙又来了,二乔姐妹手持长剑,毫不畏惧,与黑龙殊死搏斗,终于将黑龙杀死,二乔姐妹也力竭身亡。万分悲恸之余,人们将黑龙的血洒在即将枯死的牡丹花上,牡丹复活了,又恢复了过去的美丽芬芳,第二年长出一棵一朵花两种颜色的牡丹,人们都说这是姐妹俩的化身,便把这株牡丹叫做“花二乔”。后景中飞翔的二乔象征着她们在人们心中的永生。
西北牡丹种植区的浮雕,说的是“紫斑牡丹”的传说。采用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皮影造型为主要表现手法,古朴典雅,民族气息浓厚。用巍峨的远山、苍茫的沙漠、行进的驼队、静卧的羊群、少数民族少女与盛开的牡丹、隐约可见的嘉峪关边城等,勾勒出一幅别具特色的大西北风土人情画卷,以牡丹为重要内容的“花儿”演唱,揭示了洛阳牡丹历史的久远及传播的广泛。通过唱颂牡丹的歌舞,将牡丹的传说引入画面。明朝末年,有位清贫之士学识渊博,擅长琴棋书画,只因看破红尘,削发为僧,隐居白云寺,法号释易寿。他平时除日勤佛事外,闲暇时间都用来研墨作画,尤善画牡丹,细腻逼真、宛若天成。易寿作画的名声传遍了方圆百里,前来求画者络绎不绝。一天易寿正在对着牡丹作画,几个庄丁簇拥着一当地恶霸王大癞来到面前,索取画作,遭到易寿当场拒绝,王大癞恼羞成怒,威逼其交画,易寿毫不示弱,坚决不给,将画笔投入砚台中愤然而去。王大癞见围观的人们群情激愤,无可奈何,只得悻悻而去。谁知从那砚台内溅出的墨正好落在旁边的几棵牡丹的花瓣上,凝结成块块紫斑。从此,每年花开时节,都有可以清晰地看到花瓣上的紫斑。由此,人们称这种牡丹为“紫斑牡丹”。结尾处画面中,欢舞的少女,飘逸的彩绸表达了民众对牡丹春来竟发、花容绽放的欢愉心情。
江南牡丹种植区占地34亩,建设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庭院,通过牡丹种植与粉墙黛瓦、翠竹、叠石、,飞瀑、汀步、漏窗、翠竹、红枫、芭蕉等手法有机融合,营造出一幅小桥流水、泉水叮咚、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盛开的牡丹》MTV曾在这里取景拍摄。
西南牡丹种植区除集中种植了品种众多的西南品种群的牡丹以外,在庭院外墙建造了八十米长的诗廊,设置矩形、正方形、扇形等黑色花岗岩53块,镌刻了书画名家歌颂洛阳牡丹的书画作品,细细品读,既颇具特色,又耐人寻味。
国外牡丹种植区,采用花岗岩材料建造了七组景墙,用线刻的形式,通过画面对牡丹在国外传播与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充分的展示,人物造型简洁生动、栩栩如生,让人由衷赞叹牡丹发展历史的悠久和广受世人喜爱的情景。
九色园牡丹园:占地130多亩,种植牡丹10万余株。以九色台为中心,以自然流畅的色彩绿篱将牡丹按色系划分为大色块,集中展现九大色系的牡丹。台中央竖立一块高4.5米左右巨型牡丹石,上刻书法大家赵朴初先生所题“洛阳牡丹甲天下”。
大家可以看到,在九色台南侧的广场上,建造了一个对洛阳牡丹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北宋文学家、诗人欧阳修的大型雕像。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也是我国古代牡丹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的《洛阳牡丹记》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牡丹专著,记载了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种植历史、种植技术、品种、花期及赏花习俗等,特别是文中“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使“洛阳牡丹甲天下”。为了纪念他对洛阳牡丹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2008年在此建造了诗人的大型雕像,并摘录展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的有关内容。在九色台西侧以古代书简的形式,制作了“历代牡丹谱录”,将历代各种有关书籍记载的牡丹、特别是洛阳牡丹的章句汇集展示。在九色园的文化广场和石峡内,采用多种书体,刻制88方与牡丹有关的印章,因此有人把这里叫做印章路。前面湖面上有两座桥,一为汉白玉材料的玉带桥,一为青石拱桥,可以直通特色牡丹园。
特色园:以表现牡丹的各种特色为主,种植有株型最大和最矮的牡丹、什锦牡丹、花朵最大的牡丹、花色花型最奇特的牡丹、花瓣最多的牡丹、花型最丰富的牡丹、药用价值最高的牡丹、野生原种牡丹等20余类。该园占地21亩,共种植73个品种1万余株。
特色园入口处的文化墙,展示了唐代宰相李德裕撰写的《牡丹赋》全文及作者简介。在特色园的中心位置采用梯田式布局分层种植了百余株百年牡丹树,最高处的沉香亭为重檐八柱八角仿古建筑,高8.48米,两侧悬挂了书法名家的楹联,南面是一座用汉白玉建造的瑶池,池中央美丽的牡丹仙子亭亭玉立,腰间的宝壶洒下了串串甘露,滋润万物大地,池中清水碧澈,月影婆娑,展现了“瑶池贯月”的美丽传说。有一种牡丹的名字就叫瑶池贯月,是洛阳牡丹的稀有品种。相传西王母在昆仑建造了一座方圆千里的城池,城中有白玉造的楼台十二座,光彩照人。离白玉楼台不远,有一座金碧辉煌的瑶池,夜间明月映照下的瑶池青里透白,人们向往瑶池仙境,便以此为牡丹取名。
科技示范园:主要以牡丹的引种驯化、新品种选育、名优新品种展示、科学研究为主,充分展示牡丹品种的多样性特点。并收集了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的8个野生原种,新、优、名、珍、稀及濒临灭绝的、具有较高科研价值的牡丹品种数百个,东侧叠石与牡丹种植相结合,体现了浓郁的山野情趣。该园共占地100多亩,种植牡丹687个品种11万余株,芍药20个品种2000余墩。
综观全园,可以看到众多的石刻、雕塑、楹联、匾额、名家书法、牡丹故事等,既丰富了牡丹文化内涵,又可以使人们在赏花的同时,增加对牡丹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
外来植物园位于园区西侧,占地34亩,采用法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在建园艺术上追求完整,和谐,鲜明的特征,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念。该园通过水系形成规则式分割,采用中轴对称式的布局,用黄杨、红花檵木、金叶女贞沿中轴两侧勾绘出巨大的模纹花坛,线条高耸的蜀桧种植成树阵迷宫围和独立空间,规则式种植色彩鲜艳的草本、球根、块根花卉,依季节气候变换不同的色彩。大面积的混播草坪点缀高大的棕榈、树叶奇特的马褂木、龟甲冬青、构骨球,突出外来园的特色,使人们在东西和南北几条轴线穿行时都能体会到不同的空间感受。
解说到此结束,感谢大家参观游览隋唐城遗址植物园,欢迎再次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