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 -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已经对外开放,低调的“地下”展厅
△展厅外貌
# 01·
· 低调的“地下”展厅。
汉函谷关遗址坐落于新安县城关镇东关村,开车从市区出发,沿洛新快速路向西行驶约20公里即可到达遗址入口。
在现场看到,函谷关遗址呈“H”形分布,关楼横亘在通道之上,关楼东侧,有两座汉代夯土台,当地俗称“鸡鸣台”和“望气台”。
关城东墙保护展示工程位于“望气台”南侧,地势较低,是一个长方形建筑,其建筑顶部被土层和植被完全覆盖,与周边环境几乎融为了一体,仿佛一个“地下”展厅。
这么“低调”的展厅,还真是头一次见。新安县汉函谷关保护管理所所长郭佳伟说,这是有意为之的——该工程的核心设计理念就是在满足遗址保护和展示的前提下,通过控制建筑规模和调整建筑形体、色彩,尽量弱化建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凸显函谷关遗址现存内城的主体地位。
△展厅内部
# 02·
· 丰富的两汉时期遗迹。
走进展厅内部,可以看到大面积的夯土城墙,其上下、周边还分布着阶梯、马道、排水设施、水口等丰富的配套设施遗迹。
郭佳伟介绍,汉函谷关关城东墙遗址是2012年6月到2013年10月期间被考古人员发现并揭露的,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其中大部分被覆土回填,保护了起来,展厅里展示的遗址面积仅有不到四分之一。
△马道遗迹
目前能看到的遗迹,分属西汉和东汉两个不同的时期,其中多数是东汉时期改建或增建的,比如排水设施和马道等。这种现象,说明东汉时期函谷关防线有一次较大的变化,其原因很可能与东汉时期函谷关防御方向的改变有关——西汉时期,都城在关中,关中是政治中心,函谷关作为关中的东大门,起到拱卫京师的作用;到了东汉时期,都城定于洛阳,军事防御的重心改向西侧。这种截然不同的防御侧重,导致东汉时期防御体系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阶梯遗迹
此外,考古资料显示,关城东墙的墙体厚度达到22米,底部夯土台基的厚度为32米,远远超过了一般城址的城墙厚度,也超越了同时期的都城城墙,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色彩。
# 03·
· 规模宏大而复杂的防御体系。
汉函谷关饱经战火,多次重修。经过千年的演变,建关时最初的建筑格局已经面目全非。近年,我市考古工作人员通过考古勘探与发掘,逐步弄清了汉函谷关的真实面貌。
总的来说,汉函谷关是一个纵贯南北长约60余公里的规模宏大而复杂的防御体系,该体系中有设置河间谷地内“口”字形关城,即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汉函谷关遗迹,也有分布在南北两侧山体上的长墙、烽燧,以及设置在沿线的仓窖、关塞等,它们共同形成了一道坚实的封堵,控制着黄河漕运、崤函北道、崤函南道3条路径,进而控制着古都洛阳和长安之间的交通联系。
魏晋之后,汉函谷关的防御属性逐渐消失,但其驿路通商的作用一直延续至近代。在汉函谷关关城遗址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条通关古道,这条古道路土的厚度达到了惊人的2.35米,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道,从西汉一直沿用到今天,历经2000多年。
我们的服务:国内入境旅游、私人定制旅游、导游租车住宿、研学课程设计、研学基地及景区运营、研学导师培训,党建培训、商务考察、会议会展等